close
里程數來到16,493公里,比上個月多了628公里。平均每個月569公里。
又到了夏天,這個溫度對電動機車的控制器和馬達都是個考驗。車上的馬達溫度,會跟車子性能有關,若是一路上坡都是滿把全力的騎,就會有過熱限制電流的保護措施跳出來,若是能強化它的散熱效能,就可以在夏天高溫下,也還是能夠很順暢的用力催。一位桃園的車友說每上升一度,銅線的電阻會增加5%,電池和馬達和控制器就會越熱。

有位彰化車友找到一個降溫的方法,就是在馬達的散熱鰭片上,夾上許多的鳳尾夾,以增加散熱面積。按照他的方式,我也把馬達也夾滿了這種夾子,在降低溫度上,也是有發揮一些功能。
下班的路程,前半段是平地加上下坡,後半段有一點小上坡,其他都是平地。所以不管滿把怎麼催速度,都不會出現限流降速的問題,回到家之後,量出來的溫度是50.4度,夾子溫度較低是32.8度。
控制器溫度最高,最內側最難散熱的位置,可到62.8度,輪軸55度,馬達49.4度
不同天測的,控制器62.9度,輪軸58.8度,馬達52.2度
電池溫度33度,一路上有騎到80+
CVT傳動箱溫度50.2度,控制器內側57度
另一天測得的傳動52.9度,輪軸56.3度
前輪碟煞最高溫,46.1度
上班時上坡有催到二次限流,馬達溫度會升溫到54.7度,二次都是在氣溫30度以上所測出來的。
不同天測的,控制器62.9度,輪軸58.8度,馬達52.2度
電池溫度33度,一路上有騎到80+
原廠的高達電池是採用全鋁殼,散熱效率還算不錯的。原本以為可以穿透塑膠殼拍到電池溫度,結果塑膠外殼沒溫度(還有淋到一點點毛毛雨,所以腳踏板上會有黑點),後來是直接量電池艙底部,才會有上面這張的33度。它的電池散熱就是靠車底的大片電池艙的鐵板和連接的車架。電池的全鋁殼底部有大面積跟底板接觸,左右兩旁車架也會幫忙散熱,上班時量的溫度都不到31度,螢幕上一片灰色,還不會變成紅色。
CVT傳動箱溫度50.2度,控制器內側57度
另一天測得的傳動52.9度,輪軸56.3度
前輪碟煞最高溫,46.1度
上班時上坡有催到二次限流,馬達溫度會升溫到54.7度,二次都是在氣溫30度以上所測出來的。
充電時充電器風扇處是最高溫的地方
經過這一些溫度觀察,大概就能夠清楚知道,最熱的零件,會出現在控制器的內部,一般人手摸不到,最容易碰觸到的控制器和馬達外側,最多只到50幾度而已,不會像油車的排氣管超高溫,一不小心就燙到小腿起水泡。
超大型行動電源如何增加電動機車續航里程?
如何在不破壞保固情況之下,有效增加充電式電動機車的續航里程?我個人是想到下面這兩個方式:
1.多買一顆原廠電池,自己抽換
2.用一顆超大行動電源,自己停車時充電
1.選用抽取式設計的電池車款,自己再多買1顆電池,騎到沒電時,自己再把充飽的電池換上去騎。這些可抽取的原廠電池價位從15000-25000都有,就看各廠不同容量和通路而有所不同。
2.而像我這種內置式大電池的車款,不可能自己抽換,就只好找一顆大容量電池來完成這個目的。
其實這方式,在我好幾年前騎上暐SW2去上班,車上的鉛酸電池已經快要不夠回程里程時,就有個構想:去買一顆有110V插座的救車電瓶(電匠大師?),騎到上班地點時,插上去補充電源。但很多人都說這樣只是多此一舉,而且內建電池容量太小,也補不到多少電,成本高,划不來又會浪費錢....。後來還是去把車上鉛酸電池換了,繼續騎。
幾年以後,找到可以110V交流輸出的這顆攜帶式電池容量已經有1.5度的電量,詢問原廠工程師,他們對這種用電池去充電池的方法,是持保留態度,因為會有電量轉換效率損耗的問題,也會有多一顆電池循環次數,但在完全不動車上設定和線路的狀況之下,這是最無腦也最懶的方法,連我的上暐舊車出門都可以拿出門用,小麥町電動機車也可以用,只是小麥町車子腳踏空間太小,不是很好載而已。
算一算原本車上的40AH的電,再加上30AH的電,出門有效安全續航,馬上增加一半以上,若給EM50這種0.5度電池來用,續航是增加了三倍誒,不過理論上如此,實際多了載重與轉換損耗,續航可能也不到三倍才是。
用這種笨方式去幫市售電動機車充電,完全沒有破壞原廠的保固,也完全不用破壞車上原有線路配置,若有人新車電池里程就不夠騎,又不想破壞保固的人,請服用這帖良藥。聽說各家原廠20AH電池一顆都是二萬二以上起跳的,這顆容量更大,扣掉轉換過程中的損耗,也還是綽綽有餘的。(以前還看過有人去組了一組48V較少容量的鋰鐵,單是電池就要價超過2.5萬元)
這個巨量的行動電源可算是一機多用途,若單單只給單一的一台電動機車用,真的是浪費了這電池的可攜性和方便性。
零件與一般機車共用
有天在市區的騎樓看到一台山葉的JOG50,傳動蓋跟我的車幾乎是一樣了,只是把發動桿拔掉,原本位置加上蓋子而已。上次車行拆傳動蓋時,裡面的墊片紙,還是用JOG的零件,完全不會有斷料的疑慮。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