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在車上的里程數是19,882公里,比上個月增加766公里,每月平均是585公里。

把今年1月起的里程數做成一個圖表,每月的用車里程數是逐漸上升的趨勢。
油車的騎乘感
又到一年一度的機車排氣檢驗時間,但家裡的油車太少騎,已經快要發不起來,在踩了快一分鐘後,終於讓我給踩發了,於是出門騎了一大圈,把電池給充一下電。在停等紅綠燈時,這車除了有氣血循環機的超強功效之外,同時也讓兩隻後視鏡也抖個不停,抖動到連我的鼻子上的眼鏡也是在抖,抬頭往前看,前車也在抖個不停,都不知道是他的車子抖還是我的眼鏡抖動的緣故,對騎慣電動機車的我來說這真是活受罪啊~我發現雙手按緊煞車後,抖動就減少許多,一放開就開始抖個不停,所以是眼鏡抖動讓我覺得前車抖的更嚴重,看他的後照鏡的震幅其實應該跟我差不多。
起步時,試著滿把起步,跟電動機車比起來,引擎真的超大聲,連自己都感覺不舒服,難怪沒幾台油車會起步就衝出去,就是因為太吵了!不會像引擎一樣抖動之外,路面的跳動也是影響騎乘路感的因素之一。
電動機車的騎乘感
有天一出門,剛好附近巷道的路面重鋪過,連標線都還沒畫上去,車子騎過去的時候,真的是用超滑順的感覺來形容,車身本身不抖動,路面也不跳動,就是跟在公園溜冰場上頭溜直排輪一樣的,只是這種感覺持續不了幾天,因為馬路的柏油路面過不了多久,就會變爛,平坦的路感就消失了。難道鋪馬路就不能像日本那樣用好一點的材料和較高成本的工法嗎?真的不懂啊!台灣這種”有鋪就好”的風氣,真的就是讓人民普遍生活品質低落的主因。
某天早上上班,路口等紅燈時,有台大卡車從右側對向轉彎到這個路口,一時間感到強烈的震動感,就像一般砂石車從旁邊過去的感覺。後來等卡車開過去之後,發現怎麼車子還在抖啊?側身低頭一看原來是前面的機車要閃卡車往後退,後土除碰到我的前輪了,難怪車還一直抖不停,真是好笑。又有一次在個大路口等紅綠燈,有位騎老檔車的阿北剛好停在我的右後方,第一次從後照鏡看到他低下頭來前後不斷的打量研究著我的後輪位置,前後大約看了十幾二十秒,過一會他又低下頭去好像再找什麼一樣,一分多鐘紅燈裡頭,最少有一半的時間是在看我的車尾,我猜他應該是在找我的排氣管,不然就是在找我的車上的廠牌或是貼紙才是.....可惜他沒有來問我,我就會告訴他這他這台是吃電的啦,找不到排氣管是正常的,一解他心頭之惑。
與環保有關的紀錄片
洪水來臨前
四週環海的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但所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跟其他國家是一樣的,為了改善或是減緩溫度上升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不吃牛改吃雞,就可以減少養牛過程之中所排放的碳,美國和中國這世界兩大碳排放冠亞軍現在都努力推動電動汽車,台灣則從是使用量超大的電動機車開始推,再加上電動巴士和汽車,一定能減少燃燒汽油所排碳的量,不能在這個重要時刻缺席,不然沿海地區就會像該紀錄片中的太平洋島國那樣,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辛苦建立的家園將被上升的海平面給吞食。
台灣也不例外,聯合國是邀請高雄在地生產的SWAP三台電動車(2輪、3輪、4輪)來參與這場盛會。
高雄中庄國中學生們寫了快八百張卡片,還有個很特別的宣誓儀式。
台灣政府雖非聯合國的會員國,但民間的力量一直都在,像是台南「週間夜晚」這本雜誌本期的內容,就用中英文雙語,把電動車的議題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討,也在臺北舉辦一場「電動車的復仇」首映會與一場電動車專業的論壇,並邀請兩位立委與會討論。
「電動車的復仇」中文版首映會:
EV論壇
TEVA協會和週間夜晚這次把電動輔助自行車、電動機車、電動汽車、電動巴士、控制器....台灣各個產業的專家都找來現場,讓人可以一次了解最新的資訊,凝聚共識。會中有檢討:為何台灣電動車的普及率比不上隔鄰的香港、使用時會碰到哪些困擾、十幾年來花費預算的效益、燃料費要由使用者付費、充電設施的建置、公部門的態度、電動機車的分享系統、PM2.5在週遭環境對健康的影響……等等,有非常廣泛的討論。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