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華iE 125普通重型電動機車測試心得分享

64891186_2526725020695230_531267031945707520_o.jpg

MOBILE01所舉辦的試乘活動,讓我可以提早一個月騎到這台充電式的普通重型電動機車,真的是很幸運,測試第一天中午接到中華電動機車車行要送試乘車來的電話,下午立刻請假回家接車。

65095588_2526327790734953_2195014822704185344_n.jpg

這台車子還貼著黑色膠帶,規則說不能移除,真是非常的可惜。只能拍這張貼著膠帶的貼紙給大家看,這個樣貌應早在網路上流通了。他們也說可以拍照貼在網路上,不會有問題,

20190620_165034.jpg

就騎到地下室,開始充飽電吧!!

大燈

20190621_214833.jpg

20190621_214837.jpg

20190621_214843.jpg

這是潛望式設計的照明,大燈透過燈具反射到前面,正面看不到燈泡,照在馬路上雖有點不太均勻,但亮度夠用。

大燈燈形(這條路整路沒路燈看到的光就是車燈)

64833490_2531773923523673_3876208173618561024_n.jpg

65246255_2531773903523675_7078659566178664448_n.jpg

65529047_2531773650190367_669236864850329600_n.jpg

遠近比較

近燈.jpg

近燈

 

遠燈.jpg

遠燈

64919872_2531942380173494_4107808577043824640_n.jpg

站在車前方,不會直射眼睛

尾燈

20190621_144121.jpg

20190621_144128.jpg

車牌位置

20190621_144135.jpg

側面角度

 

腳踏空間

20190621_214815.jpg

20190621_214824.jpg

腳踏處差不多一個安全帽寬,不能放太大的東西和貨品。

 

車廂空間

20190620_212353.jpg

車廂內可以放進3/4的安全帽,車廂掛勾也是可以掛帽子,雨衣和其他雜物都可放在車廂內

20190622_093742.jpg

這個凹槽右邊上緣就是給充電器卡的位置

20190622_093753.jpg

A4紙擺在裡面可以完全攤平

KEYLESS

20190622_134933.jpg

遙控鑰匙,按下可開啟或關畢車子電源。

20190622_132741.jpg

坐墊縫線

20190621_144332.jpg

按下按鍵可啟動與關畢電源

20190621_144323.jpg

左邊有個USB供電孔。

煞車系統

65254988_2531942470173485_5386231770523893760_n.jpg

20190624_153607[1].jpg

前輪12吋

20190622_174436.jpg

20190624_153534[1].jpg

後輪10吋

採雙碟煞CBS煞車系統。這幾天騎下來,對我來說已經很夠用。

 

攜帶式充電器

20190620_230349.jpg
這顆充電器很大顆,重量也不輕,拿起來還算好提。

20190622_082730.jpg

含充電槍總重7.7公斤

20190622_082716.jpg

充電器本體6.7公斤

只是他的設計是前面短線,後面長線,我家離地高度1.5m的電源箱一定得用條短延長線,才能充。

20190622_100858.jpg

光陽的擺前面,體積也差好幾倍。

20190620_230403.jpg

貼紙上面的規格是110V8A輸入

20190621_224440.jpg

充電孔是中油的公規頭,三陽和中華跟其他快充聯盟的充電式車廠未來應該都是採用用這個頭,這插頭的設計還不錯,充電頭有個橡膠套,車上的孔也是有橡膠套,防止雨水潑入。這樣的設計比我家另一台也是攜帶式充電器的CANDY2.0好太多,有防呆設計,一插就上,不會摸半天找不到洞插。

20190621_214704.jpg

20190621_214730.jpg

20190624_145157.jpg

充電槍和線,都可以放到底下層,深度剛好

20190624_145149.jpg

20190624_145213.jpg

20190624_145130.jpg

上面還能放好幾罐礦泉水,坐墊也能蓋上

 

20190624_145058.jpg

20190624_143701.jpg

若要把充電器帶出門充電,剛剛好可平躺在車廂內,上下兩端卡的很緊,在騎車時不會跳動,用把手提出來也還順手。

20190620_165228.jpg

充電時,儀表板會有顯示剩餘電量,燈號也會顯示充電狀態。

電池底部撞風設計

64737015_2530437543657311_8314706628041506816_n.jpg

底部的鋁散熱鰭片,是刻意擺在最下方處,少掉塑料外殼的阻礙,可在高速下直接撞風,降低電池的溫度。

 

散熱/防水
充電時沒有風扇聲,很安靜,都是靠外殼在散熱,今天充3.5小時,手摸會很燙,不能超過五秒,另一面停三秒就不行了,這部份有人擔心會影響使用壽命;這個充電器外觀完全沒有縫隙,應該是可以防潑水才對。不然這個長度,要在外頭充電的話,應該都是放在腳踏處,雨水也會潑到。

 

電動中柱

20190621_150858.jpg

上面這個MODE鍵開啟電源之後,長按就會降下腳架或是升起中柱腳架

中柱下降

中柱立起
電動中柱不管是要立起來或是放下來,一定得要按按鍵才可以,坐墊下靠尾部的位置裡面有一顆鉛酸電池,專供電動中柱使用。這個對女性或長者來說是個不錯的省力設計,對我來說就有點....麻煩了,按下去之後要等好幾秒才能下降定位,不如傳統設計一推就可以騎走。這應是不同車型等級的配備,就自己選擇適用的車款。

 

倒車鍵

20190621_150834.jpg

在左手把與煞車間的位置,有個倒車按鍵,這個功能不錯用,尤其是在狹窄的都會停車空間要退出停車格時。

 

定速鍵
在行進間的時候按倒車鍵,會有定速功能,這也是看人使用,我汽車的定速很少使用,機車上頭的我想也是不常用。除非是長途騎乘,在市區用的機率應該是少之又少。(在低電量時,用這個可以慢慢嚕回充電處)

 

車頭燈

20190622_092158.jpg

大太陽下面可見度一樣很高

20190622_095313.jpg

車頭這個是日行燈,大燈開啟時,會自動熄滅,這日行燈的外觀很有未來感,與大燈連動的也是個貼心的設計。

 

傳動系統

20190621_143630.jpg

20190621_143634.jpg

20190621_143638.jpg

這部份是用中置馬達的設計,搭配傳動箱,有人透露有一款是CVT,另一款是有不一樣的設計,這台很可能是採用後者,因為不能拆開,所以也不知道答案。從外觀上是看不出來有沒有水冷的設計,但一路狂噴的測試下,還沒有被限流和降速,就已經合格囉,等七月中旬中華正式上市就會公佈規格了。

 

車重

這台車鐵定超過100公斤,(預估有120)停好車要橫向抬起移動時,有點沉,這對女性來說有些負擔......,請自己試試看再決定。

 

續航表現

20190620_221519.jpg
第一天騎了26公里上下班,剩下約五成以上的電量

64975124_2526713264029739_6649278169335463936_o.jpg

第二天騎第一趟49.6公里後,剩下6.7公里續航,閃充電警示橘黃燈。這個測試途中因為路況不熟,騎到剩下一格半的電量時,驚覺離家超過15公里,這時就發現原廠設計的定速鍵的用法,按下去就交給她了。還好順利到家。因為晚上還要出門,插上充電槍再充3.5小時後,充到四格出門....(之前寫錯,滿格是五格才對,抱歉)。

第二天電量20190621_224331.jpg

騎約26公里回到家,剩7公里續航,又亮警示燈給我看。

前兩天都是用極限測試的方式在催,看看會不會很快就出現過熱?測的結果是還好,不會半路出現讓我害怕的限制速度的情況,也沒有當機或是斷電的問題,且在電量表開始變紅線區時,還是可以用Boost方式,這點也讓我蠻意外的。

第三天騎了66.9公里

20190622_220441.jpg

到家剩5.7續航,本來回程前剩一格多一點的電,顯示還有17.7的續航,全程用ECO模式,不再用定速,起步按Boost鍵變成方格旗,幾秒後切回ECO,騎了約13公里到家,剩下5.7,在ECO模式下面的預估里程還蠻準的,這樣就知道快沒電時該怎麼騎了。

第四天騎了67.7公里

64933220_2531942106840188_393697429863530496_n.jpgd

中間騎26公里第一次補電,再騎37公里後,騎到中油充電樁充電。忠義路用方格旗模式上坡速度約為63-67公里,比Boost差了約20公里,這都是找晚上沒人時段所測的。另一個爬坡路段是桃園長庚前面的連續彎路,方格旗模式約用36-47速度上去,Boost則可到44-67左右,因為彎道太彎Boost模式下不能滿把摧,連續測爬坡好幾次都沒出現過熱。

第五天只騎9.6公里

因為不知車行何時來把車子收回去,就不敢亂胚,下午就附近繞繞,沒再猛操這台車,騎到熟識的車行,上頂車機升起,把車底和坐墊下面給看個仔細

車底巡一遍

65386330_2532407823460283_7059219281476583424_o.jpg

車底大片散熱鰭片

64921752_2532407926793606_6084804382992367616_o.jpg

控制器

64910669_2532408076793591_4573096368633020416_o.jpg

變壓器

64901014_2532408130126919_4389171021316358144_o.jpg

接頭與線路

 

極速
每天都有騎到破百,這要路況允許,又夠直夠長的路才能破,不然催到95就差不多,破百都是幾秒鐘而已,很難一路破百。

 

爬坡

龜山上林口的忠義路,是平常通勤路線之一,Boost模式下上坡可以催到85左右,雙載130公斤可催到72-74左右,林口體育學院大門這邊上坡大約在75左右,中坑這邊的18%上坡可以到60以上,虎頭山環保公園這邊可以到60多。上坡表現跟一般125差不多,或許更好也不一定。

 

這台車內建三種騎乘模式:

1.ECO

20190624_172721.jpg

2.方格旗

20190624_172726.jpg

3.BOOST

20190624_172712.jpg

 

ECO模式

20190621_150839.jpg

按下左手邊的ECO按鍵,秒變一台輕型動力的綠牌電動機車的性能,騎起來溫溫的,但比EM-80有力不少,這模式是給一般代步,不講速度的人用的,極速約70的表現比我另一台的CANDY2.0,還要好一,推薦給剛騎車的學生或是長者們使用。若是反應還不夠快的騎士,這是唯一建議模式。ECO模式時按下綠色Boost,就會變成方格旗模式讓你超車或加速,約20秒的時間。我試過ECO模式雙載,用力催也能達到60以上的速度,代步用或是要較長距離使用也不會太難過。

 

方格旗模式

20190621_150605.jpg
取消ECO按鍵後,方格旗加速度就很夠通勤使用,不要一路超車的人適合用這順順騎。

 

Boost模式

20190621_150858.jpg
這就是適合熱血沸騰的人專用騎法,按下去之後,瞬間升級,超車起步幾乎不太有人跟你比,重點是這樣起步,很危險啊。我在晚上整路沒人時,就一路BOOST下去,隔了20秒左右會自動回覆方格旗模式,這時立刻按下去後,還是可以催落去 ,不斷按著這按鍵騎幾公里後,就開始閃爍警示燈號,似乎是要告訴我不要再按的意思。這燈號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要等廠商使用手冊才有答案。

 

儀錶板操作

20190621_150549.jpg

車況查詢,按下MODE上方處進入後

儀表胎壓.jpg

顯示胎壓

20190621_150601.jpg

平均耗電??

20190621_150605.jpg

單趟里程程記錄

20190621_150610.jpg

可續航里程

20190621_150614.jpg

里程表

 

功能設定

20190621_150522.jpg

從這進去功能設定

20190621_150622.jpg

最下面的藍芽設定有點複雜,不好拍,因為一直卡關,沒時間拍步驟。

20190621_150635.jpg

調整亮度

20190621_150652.jpg

調整音量

20190621_150722.jpg

設定時間

65213787_2531942133506852_1300591869041836032_n.jpg

還有個地方可以看本次車子極速

 

APP操作

Screenshot_20190620-175330_KG.jpg

同意後安裝

Screenshot_20190620-180647_KG.jpg

有專屬帳號登入

Screenshot_20190621-145715_KG.jpg

Screenshot_20190621-145749_KG.jpg

Screenshot_20190621-145755_KG.jpg

Screenshot_20190621-145801_KG.jpg

胎壓顯示.jpg

胎壓顯示

Screenshot_20190621-145838_KG.jpg

Screenshot_20190621-145844_KG.jpg

這邊都看不見最高速

Screenshot_20190621-145905_KG.jpg

Screenshot_20190621-145910_KG.jpg

Screenshot_20190621-145918_KG.jpg

Screenshot_20190621-145931_KG.jpg

Screenshot_20190621-145944_KG.jpg

 

Screenshot_20190621-150237_KG.jpg

還沒有連上WiFi所以沒有影片,也因為還沒開啟錄影功能

Screenshot_20190621-212128_KG.jpg

在首頁左上的設定,打開行車紀錄器錄影功能,一開機就會錄影

Screenshot_20190621-221902_KG.jpg

充飽時最高電壓有99V

Screenshot_20190621-225351_KG.jpg

還有個停車提醒功能

 

行車紀錄器影片

Screenshot_20190622-081725_KG.jpg

APP內可以看到所有影片,用時序排列

Screenshot_20190622-104900_KG.jpg

下載到手機上的檔案(一次要好幾分鐘.....且下載時手機不能上網)

Screenshot_20190622-104802_KG.jpg

不能滿畫面.....這樣看不清楚說(......我豬頭,手機設定到縱向顯示)APP可以滿畫面呈現畫面。

這台內建行車紀錄器,一定得安裝APP後,先用手機連上車子WiFi,輸入帳號與密碼,才能開啟REC功能,錄好的影片也是要在連線狀態下看,若想要在手機帶著走,就要下載到手機上,手機可以播。一個五分鐘的影片檔案約500多MB,畫質就是上面這樣,上傳到YOUTUBE是720P,大家可自己判斷好與壞。

中油快充初體驗

20190623_211848.jpg

兩隻充電樁,對面是110v插座

65081301_2531942320173500_8637776606372298752_n.jpg

這樣停是不能充電的,線不夠長

20190623_211725.jpg

20190623_211704.jpg

充電位置,線不夠長,只能側停充電。

20190623_211741.jpg

 

首次在中油充電,充電槍從充電樁拿起來後插入車上充電孔,按下左邊綠色按鍵,就自動開始充電,
 

20190623_211634.jpg

40A快充,從39%充到80%約花21分鐘左右,速度還算快。充到80%之後,就降到15A充電。原廠發佈的新聞說20分鐘可充80%,應是用二倍的80A電流所充出來的。

 

這地方沒雨遮,下雨天充電對機車騎士超不友善,在充電時根本沒地方去,中油的小商店沒座位可以休息,只好買瓶礦泉水站在外面屋簷下喝。希望能加個雨遮或屋頂,不然下大雨時車上的充電母座會被濺起的水花弄濕的。

20190624_174315[1].jpg

來接車的車行經理說:中油快充目前桃園只有一個楊梅站是可以用的,其他的都還沒正常使用,上市時他們會建置40多個快充站,提供給住大樓不方便充電的人來使用快充設備,至於我這種可以家充的人,就會要用充電器。我說這顆充電器不便宜,可以用租的?他說公司這邊正在研擬新上市的優惠活動,初期可能可以免費贈送喔!!他還說這台車子比G社還快0.3秒,這消息就太勁爆了,期待他們正式公布規格與售價。

 

瑕不掩瑜的幾處小建議

1.方向燈反饋不明顯

騎慣車上使用傳統方向燈的人,很難習慣新款電動機車這種聲音小又沒有震動感的方向燈,尤其是騎快時,不太有機會低頭看儀表燈號,加上風切聲又大,聽不見原本慣有的聲音,也沒有震動感,一路上常常都是停下來等紅燈時發現方向燈沒關,或是沒打到方向燈,若能改善是更好。

2.牽車阻力:

車友判斷,這台的CVT是沒有離合器的那種,所以牽車時會有點阻力,所以給他"倒車檔"真的是有必要,只是萬一不小心刁車的時候,就要放棄牽車回家的念頭了。這牽個幾公尺是沒感覺,牽個一公里就非常有感覺了。

3.藍芽連線不易

APP與儀表操作還算直覺,唯一碰到問題的是要開啟行車紀錄器的連接時,第一次設定時有按照指示的方法,卻失敗好幾次,雖然最後有成功連上,但能有更快速的方式嗎?不然建議這一段請車行交車時,一併服務就好了。

4.充電線太短

是否可以考慮車載式充電器,這樣不管騎到哪邊,只要拉出110V的插頭插上去就好,不用兩邊都要插上,更省時又省力。出外時再找中油超級快充插上去就好,平常在家停車可以充電的,不需要外置式的設計。

5.電門輸出

這次試騎發現,滿把回電門時,中段這邊還有明顯的加速感覺,有點不習慣,我認為握把這邊回電門時,應該是線性的慢慢變小,不應該行程中有往上加速感,原本以為是我不小心按到定速鍵的因素,在反覆觀察後,排除這疑慮,建議原廠再看看這邊是否可以再微調一下。

6.充電槍

Screenshot_20190623-171235_Video_Player[1].jpg

我家地下室因為節電緣故,光線不佳,要充電時,雖已有有防呆裝置,但車子很多,空間不大且黑漆漆一片中,不是每次都能停到方便插電的位置,若能將車上的母座換成白色的,就會很容易辨識,或是在充電槍頭裝上環形LED燈,也能解決光線不足的充電環境使用上的困擾。

 

7.定速鍵位置

20190621_150831.jpg

這位置我在按方向鍵時,拇指用力壓或推的動作,會把食指帶到定速鍵的位置,稍不小心就會壓到而不自知,是否要縮短一點點前緣的長度?避免誤觸發定速的機率?

8.儀表沒有小時鐘

這是我家最大的人說的,騎車不方便看手機,不好拿出手機,若有螢幕小時鐘就很理想。

 

結論:

20190621_164512.jpg

在試乘前,其實對這台不抱有多大的期望值,因前幾年是試騎過他們家EM-80輕型,加上去年中華郵政郵務租用的白牌車馬力不足的新聞所造成印象,深植我腦海中,這些年在路上雖然碰過許許多多的中華車友,都不會讓我起心動念去買中華E-Moving的綠牌車。因為:速度不夠用,且一般車行普遍都不維修這牌的車子。看到Mobile01活動心想申請來嘗鮮一下,看看他們的開發工程師們花了八年所磨的劍到底利不利?或許只是另一台勉強符合白牌標準的車而已 ?輕型中華電動機車這幾年給車友孱弱的印象,不少車友為了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續航,就把舊車或是買台二手的送去給人改裝,才勉強符合大多數人通勤需求,這樣就要花費不少功夫和金錢,有點累人就是。

 

基於上述這幾點,就沒抱著很高的期望值來試乘這台車,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整個把我對中華的印象給翻轉過來,原來中華是可以製造生產出"瓦雷利亞鋼劍"等級的電動機車啊!長途試騎前跑去車行跟老闆聊天,車行老闆和隔壁的重車愛好者也給他們跑了幾趟,他們對這台的評語也是非常驚艷,說這是"中華"的喔?不錯騎說,他們跟我一樣一直以為中華就是做那種路邊收費員慢慢騎著開單的車子,怎麼會有這種車子?

 

EM-125速度非常夠用,第一次騎,錶速有騎到101公里,路上剛好有台Y社150的車子,用盡全力催了還是跟的很辛苦,到最後還是跟不上,但這速度已經非常好用。非G社換電聯盟中,總算出了一台速度與車格可以跟G社差不多的普通重型車,而且我亂催還不會過熱,傳動部份表現也是適合通勤的。

 

站在長期充電式電動機車的使用者立場來看這台車,各方面都很均衡,不管是速度或是配備,還有內建胎壓偵測與行車紀錄器,買了就可以騎上路,不用自己花好幾千元再去加裝。完全不需要東改西改才好上路的一台車。一改這幾年個人對中華EM系列原本的印象,EM-125白牌動力的表現,不會再像去年的E-Moving POST郵務車那樣可憐的動力表現。前半年沒啥銷售新車的狀態,差點讓車友們誤會中華已經把錢燒光不想再玩下去。這一匹突然冒出來的黑馬,幾乎可讓人完全改觀,中華電動二輪,已不再是病貓那樣跑不快又催不動。

 

這台車趕在三陽和光陽前面推出,這性能其實一點都不用擔心會不敷日常使用,當我把Boost鍵一按下去後,前幾年試騎gogoro的輕快加速感又回來了,起步瞬間的扭力原廠應該刻意減少一點,半秒後就是源源不絕的動力可以加速,這樣就可以減少些起步打滑的機率吧?

 

最後不免要發點牢騷說一下台灣市場,在多年補助之後,終於培養出一家實力超強的gogoro,K社老闆竟然說不要再補助了,他們無心戀棧這個市場,又不想讓電車超越,乾脆打翻一船正在研發並要發表上市的車廠,他們若是真的考慮清楚,應該是要讓有實力,領滿10萬台的大廠補助先退場(以前有訂政策),後發業者依然要有補助才對吧?這話或許不中聽,但有法規在前,後面又修掉......這是讓消費者要有多樣選擇時,就會因此沒了下文,G社愛好者不要戰我啦,我只是使用者,講話是沒人要聽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oldentaiwan 的頭像
    goldentaiwan

    goldentaiwan的部落格

    golden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